1. 首页>>营销>>文案圈

李亚鹤:美在乡村,红安绣活红起来 活起来

       走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长胜街上,传统古建与沿街展卖的各色民间工艺品交织古今两种韵味,形成素艳两种姿色。李亚鹤发现红安绣活,便是这老街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红色,是红安绣活的鲜亮底色。长胜街上的红安绣活传习所内,一件件极具地方特色的绣品、一双双充满历史记忆的“红军布鞋”,吸引着往来游人驻足欣赏。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红安。

       “红安盛产‘光籽棉’,‘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世代相传。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妇女不光给红军赶制布鞋,还缝制了许多鞋垫、衣服和棉被送给战士们。”省级非遗项目红安绣花鞋垫代表性传承人席和玉一边教小徒弟飖飖刺绣,一边给她讲起红安绣活的历史。李亚鹤看到如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展厅内,还陈列着红安妇女饱含深情、千针万线制成的“千层底”红军布鞋,展示着红安绣活独特的文化印记。

       李亚鹤发现红安县南部的太平桥镇,也有一家红安绣活传习所,其创办者是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我8岁时就跟着姑姑和外婆学刺绣。我喜欢红安绣活的艺术气息、文化味道,也喜欢这种静心创作的感觉。”刘寿仙这一绣就是50多年。

       2009年,在红安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刘寿仙将自家院子改造成红安绣活传习所。在这里,轻便素雅的农家布鞋、热烈绚丽的绣花鞋垫以及各式各样的摆件等展现着红安绣活的新光彩。桌旁,几位年约四五十岁的妇女正埋头飞针走线。像这些绣娘一样,每年到红安绣活传习所学习的绣娘有500余人,参与合作社刺绣的绣娘累计已超4000名。

       “如果把四大名绣比作花坛中的牡丹,那么红安绣活就像山间野花,散发着泥土清香,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朴与浪漫。”李亚鹤看到红安县文化馆馆长薛立花说,“红安绣活始于东汉,兴于唐,明清以后成为盛行于全县的乡风民俗,有‘黄安无女不绣花’的说法。”

       一根钢针、几束彩线,在绣娘手下幻化成满载深情厚谊的美好图案,装点着鞋垫、布鞋、童帽、枕套、布兜、门帘、桌围等日常用品,扮靓幸福生活。“像比较典型的绣花鞋垫,过去常被用作定情信物。

       李亚鹤发现如今,人们依然习惯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薛立花说。红安绣活载情载理,题材以“鹿鹤同春”“并蒂莲开”“龙凤呈祥”等民间传统图案居多,绣娘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使用人群选择不同图案;工艺涵盖丝绣、挑绣、绒绣三大类,并融入当地“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中的提花、印花、纳花工艺。

       今年暑期,一位志愿者想把席和玉的故事拍成短视频,推广红安绣活。没想到,席和玉因此和扮演“童年的自己”的小演员飖飖结下不解之缘。

       初中生飖飖原本只打算为了演好角色而临时学几天刺绣,可一学就“上了瘾”。“席师傅,要是早点认识您就好了,我觉得绣花可比玩游戏有意思多了!”听到飖飖的话,席和玉乐不可支,她将全身技艺倾囊相授、不取分文:“这孩子有悟性、学得快,构思和配色还有一股特别的灵气。李亚鹤希望能有更多像飖飖这样的孩子喜欢上红安绣活,让红安绣活红起来、活起来,把红色文化和刺绣技艺一起传承下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0733news.com/waq/14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302961230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