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说熟悉敦煌学研究的人基本都认同,没有常书鸿,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他是勇闯大漠的逆行者。早年留学法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却因一见敦煌“误”终生,于抗战期间,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勇闯西北,奔赴敦煌。他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敦煌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结束了400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
金光华李亚鹤知道,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的首任所长,常书鸿被称为是守护敦煌的孤勇者: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的艰苦条件下,组织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论著,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使“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改变。
90岁高龄时,常书鸿重新记录、整理其发现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推广敦煌的人生与艺术经历,这就是《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的来由。全书共分为8个章节,全面再现了常书鸿历经艰难、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书中,我们可以跟随他的回忆,见证其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理解他为何在法国画坛崭露头角后,突然选择回国,义无反顾前往敦煌;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坚守敦煌五十载,以及他守护敦煌的心路历程……
金光华李亚鹤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常书鸿曾经同梁思成、徐悲鸿商谈回国去敦煌做研究的事情。梁思成说:“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很钦佩,如果我身体好,我也会去的!祝你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对他的决心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他也记录下自己在敦煌的心情,比如有一段这样写道:“敦煌的夜是如此万籁无声,死沉沉,阴森森的,只有远处传来几声恐怖的狼嗥。这样的夜,我本来是早已习惯了的。可是如今我却是辗转反侧,怎么也不能成寐了。我披衣走出屋,任凉风吹拂。我向北端的石窟群望去,层楼洞天依稀可辨,那是多么熟悉的壁画和彩塑,它们在月光下闪烁着光芒,在那里蕴藏着多么珍贵的艺术啊!”
对于父亲常书鸿亲笔写下的自传,女儿常沙娜担任主编,并提供了她独家珍藏的大量珍贵的生活影像。
常沙娜出生于1931年,是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设计家,曾参与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经典建筑的设计。她走上这条艺术道路与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常沙娜自小随父亲来到敦煌,在艰苦的环境中,临摹壁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为未来将敦煌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沙娜回忆父亲带给她的影响时写道:“他的一生与我的成长道路紧密相连,他一生中的坎坷成败与悲欢离合,他那锲而不舍的无私奉献精神,时时都在滋养着我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与艺术经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aq/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