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井村,是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镇一个古老村落,位于湘赣边界地带,四面环山,峰峦叠翠。
樟井有一条东西向的公路贯村而过,是连接乡村和外界的纽带。樟井还有一条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河自北向南奔流,河水的源头出自高山,用山清水秀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温润的气候,树木荫蔽,水分充足,这就形成了樟井夏天特有的清凉气候。
樟井村保留了清朝时期的建筑:洋屋。洋屋在洋屋组内,建于清光绪末年,是陈子元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设计的民居,故称“洋屋”。正门为牌坊式,尖顶,左右共4柱,下为拱门、正门左右各两空,和正门称为正厅。正厅两侧各有两个侧厅,呈宽牌坊形,顶为三角形,中间圆顶,两边角各有一柱伸出,似与尖角顶相护卫。由正厅直入,分上、中、下三厅,砖混结构,为陈氏咏含公位下嗣孙共住,是典型的聚族而居。栋宇之间,各有一柱突出,整个房子显得美观、结实。
樟井距离攸县县城有一百三十余里,昔日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时代在变化,人们便觉得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滞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赚钱门道,便把目光瞅准一座蕴含丰富的碳酸钙资源的石山,于是大小石料厂、石灰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石料加工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整个村子,加工石灰的工厂挨着公路,尘灰四处飞扬,飘落在公路上,越积越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一幅绚丽的蓝图引领着人们。怀着对生态家园美好的期许,村委会毅然关停了这些效益高但污染大的厂子。
蝶变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也是憧憬甜蜜生活的必由之路。樟井山地面积广袤,杉树郁郁葱葱,南竹林绵延铺展近四万亩。近年来,樟井村充分发挥木材和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富民之路。
我走进樟井村两家竹艺加工厂,只见机器鸣响、工人忙碌,一根根原竹被分批输送到不同的机器中进行生产加工,工人们再根据南竹的厚度分别制成筷子、烧烤签等产品,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参观完竹木加工厂,感受到人们冲天的干劲和劳动的热情后,我又来到了鲟鱼、三文鱼养殖基地。樟井村因地制宜,以特色水产养殖为突破口,持续加大特色养殖产业培育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樟井龙潭泉洞内终年有清亮泉水流出,水温在14℃左右。有一外地养鱼人欲寻低水温做养殖产业,久觅不得,见之大喜。于是筹资200万元成立株洲川润特种植养殖有限公司,主营三文鱼、鲟鱼苗养殖。公司凿十余口方池引洞中之水养鲟鱼、三文鱼。每年投放鲟鱼30万尾,繁育鲟鱼幼苗100万尾,产业效能急剧上升。樟井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村里又引进攸县五行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鲈鱼养殖。公司建有15个养殖鱼池,采用高密度、自动化管理,养殖鲈鱼10万余尾,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樟井沐浴在阳光之下,清爽透亮。各种新型产业,落地开花,蓬勃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奔小康。
樟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樟井文风源远流长,爱好诗词书法者比比皆是。基于村里文学氛围浓郁,攸县诗词楹联协会、黄丰桥镇文联在樟井村挂牌成立“凤岭诗社创作基地”,不定期地开展诗词创作采风活动。
落日余晖下,霞晕西天。青山环抱中,樟井村广场人声鼎沸。高大的电子屏幕上在播放着歌曲,站在小广场上的歌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着,有人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有人在打羽毛球,你来我往,挥拍竞技;有人在打乒乓球,你推我挡,激烈厮杀……
傍晚,行走在樟井小河边洁净的人行步道上,河道是新修的,用沥青柏油铺上厚厚的一层,路面上还画了醒目的白色分界线。河道两边有一些标语牌,诸如“中国梦,我的梦”“开天辟地,敢为人先”“讲文明,树新风”等,尽显乡村治理新气象。
微风轻拂,阳光温和,在秀美如画的樟井,和那些景、那些物、那些人的对话中,我知道了乡村振兴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aq/2055.html